2012年5月21日 星期一

名詞解釋


半島:是一種三面環,一面連陸地地形
海峽: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。
天氣:某地方短時間內發生的陰晴、冷熱等變化。
氣候:某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。
氣溫年較差:一年內月最高氣溫值與月最低氣溫值之間的差別。
氣溫月較差:一個月內日最高氣溫值與日最低氣溫值之間的差別。
氣溫日較差:一天內最高氣溫值與最低氣溫值之間的差別。

第二次測驗內容

讀圖題:地圖冊P13(地形雨),P9(世界六大板塊分布)和附圖(世界年平均氣溫)
筆記內容:第四和第五次筆記內容
名詞解釋
半島、海峽、天氣、氣候、氣溫日較差
氣溫月較差、氣溫年較差

第六次不用抄寫

氣候的兩要素:氣溫和降水
氣候對人類有影響。對人類生產活動有影響,最顯著是對農業生產的影響。
全球氣候變暖是因為人類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
怎樣預防全球變暖只有大力植樹種草,擴大綠化面積
影響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:緯度位置,海陸位置地形因素的影響
赤道附近具有全年高溫多雨的特點,為熱帶雨林氣候。

熱帶
熱帶雨林氣候、熱帶草原氣候、熱帶季風氣候、熱帶沙漠氣候、
溫帶
亞熱帶季風氣候、溫帶季風氣候、溫帶大陸性氣候、溫帶海洋性氣候及地中海氣候
寒帶
寒帶氣候

溫帶地區亞歐大陸內部、東部西部的氣候

大陸東岸
亞熱帶季風氣候、溫帶季風氣候
大陸內部
溫帶大陸性氣候
大陸西部
溫帶海洋性氣候及地中海氣候

地中海氣候的特點:夏季炎熱乾燥,冬季溫和多雨。而溫帶海洋氣候則全年溫和多雨。

第五次內容

天氣與氣候
天氣:短時間的大氣狀況,經常變化,同一時刻,天氣的差別可能很大
衛星雲圖上:綠色表示陸地,藍色表示海洋,白色代表雲區,雲層厚的地方是陰雨區
空氣品質高低與空氣中所含污染物的數量有關係,可用污染指數來表示。
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,降水概率為0,表示肯定無雨
天空中滿雲時,為陰天  天空中無雲或很少雲時晴天
清新的空氣,污染指數小,對人有利,污濁空氣污染指數大,
氣溫是大氣的冷熱程度,表示某處氣溫用日平均氣溫,月平均氣溫和年平均氣溫表示。日平均氣溫表示一天中不同時間氣溫值的平均數。
以一天為週期的氣溫變化叫氣溫的日變化,以一年的叫氣溫年變化。
一天中,氣溫最高出現在午後2,即14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。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的差叫氣溫日較差。
一年中,北半球氣溫最高月7,氣溫最低月出1海洋最高8月,最低2。南半球正好相反。
氣溫曲線圖,北半球呈現波峰形狀,南半球呈現波谷形狀。
溫帶的特點:夏熱冬冷,年較差大,四季分明。
等溫線呈封閉狀態時,中心氣溫比周圍氣溫低的為低溫中心。――山頂
等溫線呈封閉狀態時,中心氣溫比周圍氣溫高的為高溫中心。――盆地
等溫線密集,氣溫差別大,等溫線稀疏,氣溫差別小
★★世界降水的分佈規律:
赤道附近降水多,兩極地區降水少;
中緯度地區大陸的沿海降水多,內陸地區降水少;
南北回歸線兩側,大陸東岸降水多,大陸西岸降水少
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.6℃。
影響氣溫變化的主要原因: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的影響。
世界最炎熱的大陸是非洲,最寒冷的大陸是南極洲大陸
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。降雨要適量、適時才能五穀豐登
表示某地降水用降水柱狀圖表示。要會繪製降水柱狀圖。
某地的降水受緯度位置、海陸位置和地形的影響。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,此處為地形雨。
世界雨極在乞拉朋齊,世界干極為阿塔卡馬沙漠

★★降雨的分佈:

地區
赤道附近
兩極地區
南北回歸線附近
中緯度亞歐大陸北美大陸
大陸西岸
大陸東岸
大陸西岸
大陸內部
大陸東岸
降水分佈
降水多
降水少
降水少
降水多
降水多
降水少
降水多

天氣和氣候概念和區別:


        
  
天氣
某個地方短時間內發生的陰、晴、冷熱等變化
多變、不穩定
氣候
某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。
相對穩定

2012年5月13日 星期日

世界的陸地和海洋(地理第四次筆記內容)

世界表面積中,海洋占71%、陸地29%,概括地說“三分陸地七分海洋”。
從太空觀看,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、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
從海陸分布來看,可以分為大陸、半島和島嶼。
半島:陸地伸進海洋中突出的部分;
海峽: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。其中面積廣大的陸地叫大陸,面積較小的陸地叫島嶼
★世界最大的半島:阿拉伯半島(亞洲的西南部)     
  世界最大的島嶼:格陵蘭島(北美洲東北部、屬於丹麥管治)
全世界共有七個大洲,它們是亞洲、歐洲、非洲、北美洲、南美洲、大洋洲和南極洲。 由大到小口訣:(亞非北南美,南極歐大洋)
四大洋的大小依次為:太平洋、大西洋、印度洋、北冰洋。
面積最大的島嶼是:格陵蘭島
跨經度最大的大洲:南極洲。跨經度最大的大洋:北冰洋
★★巴拿馬運河南北美洲的分界線;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
蘇伊士運河是亞非州的分界線。溝通地中海和紅海)。
白令海峽是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;
德雷克海峽是南美洲和南極洲的分界線
烏拉爾山、烏拉爾河、裹海、大高加索山、黑海及土耳其海峽是亞歐分界線。
(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)。
地形的變化
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上升是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,另外還有人為活動。如:荷蘭圍海造田。
1912年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學說。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。約為兩億年前。
板塊構造學說是大陸漂移假說的延伸,此學說有以下幾個主要觀點:
  1. 由堅硬岩石組成的地球表層,並不是一整塊,而是分成六大板塊;
  2. 六大板塊是不斷運動著的;
  3. 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,地殼比較活躍,多火山、地震。
六大板塊,亞歐板塊、非洲板塊、印度洋板塊、太平洋板塊、美洲板塊,南極洲板塊(幾乎全部是海洋)
板塊學說;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,板塊與板塊的交接處,地殼比較活躍
世界火山地震帶主要集中在板塊與板塊的交接處
板塊張裂時產生裂谷和海洋,板塊與板塊碰撞擠壓時產生山脈和高原
兩大火山地震帶: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
★★紅海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的相互張裂
地中海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相互碰撞擠壓
阿爾卑斯山脈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相互碰撞擠壓
喜馬拉雅山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相互碰撞擠壓
日本多火山地震:因為它處於板塊與板塊的交界